找到相关内容512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竺道生思想之理论基础

    没有现象的差别性,而开悟后的境  界也不会任意转变,这个不变的本体是永恒常照,晶莹皎洁  的,正因它是恒常遍在的真理,所以必能革除因贪、瞋、痴  所造作种种的意识和行为,这个真理称做「泥洹」,「泥洹 ...

    刘贵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0671323.html
  • 由《齐物论》论儒佛会通的基本态度

    永恒性。其实,印顺法师之所以如此主张并不意外,因为根据其<我的宗教观>一文中所预设之立场与判准,是可以获致以上的主张的。依如是之立场发言,在表述个人的信念与立场  页250  上而言,并不必有什么过失...

    高柏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2871353.html
  • 菩提心就是要为了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!

    是“变苦”,就是我们尚未感觉道,而由佛陀特意提醒告知我们的痛苦,也即世俗人心目中的所谓“快乐”。虽然这些看似快乐,但这些快乐却并不是永恒的,总有结束的一天,当这些快乐结束的时候,我们就会感到惆怅、颓丧...

    堪布慈诚罗珠

    |菩提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4/13032071401.html
  • 茶禅七日

    清的基础,永恒的实质原本平淡。有源平氏的夷灭,也有织田、丰臣的灭亡。人生五十年,乃如梦如幻,有生斯有死,壮士复何憾!第六天魔王死了,也不过是灰尘,他的子孙稀松平常,不再记得曾经的风云叱诧。生如朝露,...

    今川义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34471524.html
  • 淨因法師:和諧社會,從心開始

    患得患失的人来说,佛陀引导人们了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皆是缘生缘灭的,找不出任何一件事物是永恒不变的(无我),令人们体会到凡事不必过于执着。这样,就能善用名利而不被名利所束缚,超越一切苦恼和厄困,达到“心无...

    淨因 (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3673201.html
  • 昭慧法师:佛教生命伦理学之研究方法论

    “法界”。但在此缘起法则下,一切现象(诸行)依因待缘而生灭,故无永恒不变之 “常”性;依因待缘而存在,故无独立主宰之“我”性。   “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此无故彼无,此灭...

    昭 慧 ( 台湾玄奘大学教授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5873287.html
  • 大陆近二十年关于“人间佛教”的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

    从根本上看,佛陀创教的本怀仍然是对人的关怀。佛教基于‘人生皆苦’的价值判断而提出的超脱生死轮回的解脱理想,本身就表达了佛教对人间苦难、人生的悲悯以及对永超苦海之极乐世界的向往,透露出了对人生永恒幸福的...,是六道轮回的摆脱;涅槃是无明的终究止息,是归于生命的永恒寂静之所;但这一切无疑都必须以现实的人生为起点。现世人生之“苦”的基本确认,显然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对于现实人生之价值的本质关怀,但这一关怀的目...

    董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173504.html
  • 法相唯识学的三性说及其中道思想研究

    自性的“自性”即是“体相”、“相状”义,不是“缘起无自性”中所指的自在自成的永恒不变的“自性”义。   三自性的内涵在演变中有很大的不同。近人欧阳竟无根据对弥勒学的研究,认为五法三自性属于法相系统,八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273506.html
  • 阿赖耶识与真如及唯识古学今学辨析

    (5)(新译)诸佛修成功德实有生灭;(旧译)诸佛修成功德永恒不变。  (6)(新译)须陀洹但断分段身见,不断俱生身见;(旧译)须陀洹可以断除两种身见。  (7)(新译)依他起性摄五法之相、名、分别和正...

    袁经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473511.html
  • 论初期佛教“识”之概念及其特点

    印度传统中,有著实体(substantive)和永恒(permanent)之意涵(connotation)。此意涵和奥义书及波罗门对vi??ā?a梵文使用相关,而与“我”(atman)可相呼应,而往往被...

    林建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873532.html